渔谚云:“七分钓饵,三分钓技。”可见钓饵之重要。但在垂钓过程中我也发现:鱼跟人一样,老是吃一两样食物也会吃腻了,产生厌饵心理,对食物挑剔起来了,有时甚至拒而不食。这时要想有好的钓获,必须换换饵。一来引起鱼儿的食欲;二来降低滑鱼的警惕性。
2005年4月20日早晨,我在家门口的老庄河用曲酒泡玉米糁打窝,用红蚯蚓做钓饵,钓到十多条鲫鱼。我的钓点旁边有一大堆杂树树干沤在河里,水深2.5米。我一直在这个钓位用这种方法垂钓。开始鱼获颇丰,钓了十多天以后,虽然也有鱼获,但数量明显减少,而且鱼越钓越小,我还以为鲫鱼被我钓得差不多了。就在这一天,来了一位磨头镇的赵姓钓友。他在离我钓点5米远的地方用商品饵打窝。5分钟以后我的窝子里再也无鱼咬钩。那位钓友挂红虫施钓,连连上鱼,而且所钓的鲫鱼个体也比较大。我不服气,用酒泡玉米糁续窝,用红蚯蚓继续施钓,仍然无鱼咬钩。至傍晚收竿,我的鱼获还是早上钓的十几尾鲫鱼,以后是一无所获。而那位赵姓钓友在那个钓点鱼获近10千克,真是鱼儿也“喜新厌旧”。
2007年6月25日上午,我在老庄河一块蒲草边用酒泡玉米糁打了一个窝子,用红蚯蚓垂钓,钓上来的全是鲫鱼,这时我组年轻钓友秦波也来钓鱼,他没有打窝,就在我的窝子里钓,他的钓饵是桑蚕。他连续钓上8尾700克左右的鳊鱼,还钓上一尾1500克的草鱼。
以上两例说明,在一个自然水域垂钓不能老是一种诱饵或一种钓饵,需要换换诱饵、钓饵,给鱼换换口味。看来鱼儿在食性上既有习惯性又有求异性,因此钓者必须根据鱼情,换换饵,探索鱼之所好。
在自然水域垂钓,我习惯在一个老钓点连续守钓。开始情况还好,时间长了老是小鱼闹钩。我知道原因有二:一是这里的鱼密度小了,而其他地方的鱼还没有洄游到这里来;二是鱼儿被钓滑了。有时发现窝内鱼星不少,而当鱼钩下水有一点响声,鱼儿纷纷四散逃窜,尤其喜欢向对岸拼命逃窜。根据这一情况,我决定挪挪窝,到对岸布窝施钓,上鱼情况大大改观。我反复思考,为什么到了对岸,鱼儿就不逃窜了呢?可能是鱼儿认为到了一个安全地带,放松了警惕,从而既不逃窜也敢大胆咬钩。
钓鱼也跟打仗一样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战场千变万化,鱼情也千变万化。根据变化了的鱼情,调整施钓策略,方能鱼获多多。换换饵,挪挪窝,变换当中钓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