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泡小米诱饵,经多年使用,作为钓鲫诱饵是最佳选择,诱感效果很好。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效果很理想,也有时很不如意,特别奇怪的是,有时窝内钓不到鱼,反而在窝周围有鱼上钩。什么原因不知道,一直以为是运气、天气等原因。多次看了〈中国钓鱼〉登载的〈浅谈鱼饵的味〉一文后,受到启发。是否酒泡小米中酒味的浓度对**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只有用实践来验证。以往配制小米的方法是随意往小米里倒些高度白酒,数量时多时少,误认为酒多些味浓,对诱感效果只有好处没坏处,根本不知道超过一定限度会起相反的效果,平时也没有浓度这个概念。为了搞清酒泡小米酒味对诱鱼的作用,我实践配制了两种浓度的小米,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手段,所以只能作相对比较,就是小米的数量相同,酒的加入量不同,即分别往同等数量的小米中加入1份和5份酒量,这样酒精的相对浓度就大致相差了5倍。
试钓实践是在往日常去的鲫鱼较多而没有养殖鱼的池塘进行。早8时撒下两个相距10米远的不同浓度的窝子。把竿先投入浓度大的窝内,根据往日经验20分钟左右就能发窝,可在浓度大的窝内停留30分钟还不见动静。这时把竿移到浓度低的窝内,钩落底约3分钟,钓起一尾100多克重的鲫鱼,20分钟内钓了4尾,最大的有200克重,此时窝内仍有鱼活动,为了试钓结果只好放弃。把竿又移到浓度高的窝内,10分钟适去,无任何动静,但在偏离窝点的前方有鱼泡出现,就是不往窝内移动,故把竿离开窝点,前移一米多远。停留5分钟见漂点动几下,随后就把漂送上来了,一提竿100多克重的鲫鱼上来了,停留30分钟,钩了3尾鲫鱼。把竿再次移到低浓底窝内,停留30分钟。只钓一尾不足50克的鲫鱼。这时把竿又移到高浓度窝内,此时窝的周围已无鱼泡,而窝内反而有鱼泡出现,30分钟内钓了3尾鲫鱼,都在100克左右。试钓的全过程就这样告一段落。
上述方式的实践进行了数次,其结果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浓度低的窝,加的是一份酒,其酒精浓度基本适应了饵鲫鱼所能接受的浓度,所以很快就显示出**效果。浓度高的窝,加的是5份酒,其酒精浓度超过了鲫鱼所能接受的浓度,一时还看不出诱感效果,经过一定时间,由于酒味的扩散作用,结果在窝的周围一定距离就存在一个鱼所能接受的浓度,所以把钩下到离开窝点适当距离处有鱼上钩,由于酒味的扩散逐步随时间进行,窝内的浓度降到了鱼所能接受的浓度,故窝内下钩此时就有鱼上钩。经过一定的时间,浓度降得更低,高浓度和低浓度的窝将逐步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