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饵料与水质、水温及鱼种的关系

使用饵料与水质的关系,致使海洋局部水域水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不排除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既有利于垂钓的妙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垂钓之坏处,不可一概而论。
  “浑水摸鱼”。利于垂钓的浑水区有些是人为因素形成的:养殖﹑捕捞船只在港池内卸下水产品,大量的残屑污泥洒落于海里,引来鱼群光顾;水产品养殖排筏洗笼﹑收获,依附在网箱和缆绳上的小虾仔﹑贝苗﹑寄生沙蚕﹑嫩海藻包括泥沙纷纷脱落,招来掠食者抢夺;填海堤坝施工处,泥浆随海流扩散流向下游,水质由清澈变为浑浊,为小型鱼类躲避天敌人为地创造了藏匿条件。浑水区鱼类摄食主要依靠嗅觉,盐渍饵奇腥无比,当然能引来馋嘴的鱼群,因此,垂钓过程中要多使用盐渍饵,以适应鱼类的摄食习性。
  以大连南部海域为例,受南风偏南风和阴湿气流强烈影响的气象条件下,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海面波涛汹涌,水下飞沙走石,大量残破的海藻随浪翻腾,连深藏在滩涂底层的“蛤蜊仙子”也未能幸免于难,粉身碎骨,被无情的抛上沙滩(俗称“发海”)。风停浪消,水质混浊,沉渣泛起的水质中有大量有机饵料随波逐流,到深水安全水域暂时避难的鱼群岂可错失良机,急不可耐返回育肥海域,不但摄食强度高,而且警惕性大大降低,俗语“饱鱼饿鹰”,真的不假。连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鲈鱼也趁此机会到岸边浅水区“潇洒走一回”,逮住一尾,十几斤的都是它。含重金属﹑化工原料污水严重污染的海域,被城镇民用污水污染的河流入海口,臭气熏天,令人作呕,没鱼可钓;钓场海域正值赤潮发生,赤潮生物消耗掉水中大部分溶解氧,并产生毒素,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正常结构遭到彻底毁灭,海水色暗味臭,食物链中断,鱼群逃散或死亡,没鱼可钓。这时用什么样的钓饵都白费功夫,不如趁早打道回府。
  “水至清则无鱼”。水质清澈,鱼的视觉功能发挥相对而言敏锐,对于外界干扰观察仔细,摄食谨慎,胆小轻易不出击。钓清水最好选活饵,红蜈蚣、青蜈蚣受伤后可以长时间存活,在钓钩上极力挣扎、扭曲,动感强烈,目标明显,属于一等的钓饵。一些细小的红沙蚕、青沙蚕也可以利用,但原则是采集过程中没有受伤,保存过程中没有死亡,毕竟蠕动的钓饵要比死亡变质的钓饵更具吸引力。已经死亡但质地新鲜的钓饵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最好是在有海流、有轻浪的水域使用,这是因为海流和海浪会带动饵钩随流曼舞,赋予没有生命力的钓饵以动感,从而使鱼群更容易发现钓饵,进而攻击钓饵踏上不归路。
  使用饵料与水温的关系,“冰化鱼龙动,地寒草木苏”。春风吹拂,万物复苏,鱼群经过一冬的煎熬,体能被大量消耗,体质非常虚弱,急需填饱饥肠辘辘的肚皮。吃口虽然还说得过去,但由于水温偏低,机体新陈代谢尚处于调整阶段,因此鱼群慵懒少动,活动领地相对狭小,非目标明显、腥味浓重的饵食难以让它们的动心。小活海蜈蚣,体条粗细合适,在钓钩上垂死挣扎,便于开口僵硬的鱼类吞咽。春末夏初之际,水温逐渐升高,多数鱼种已经完成种群繁殖,进入育肥摄食高峰期。这时它们的活动范围广,捕食积极,出击果断,决不拖泥带水,对食物向来是来者不拒,对钓饵的品质要求不严格。春季沿岸滩涂沙蚕资源丰富,枯潮后很容易采集,建议多用活饵,以减少钓饵的支出。
  “细雨鱼儿处,微风燕子斜”。七月骄阳似火,微弱南风笼罩北方海区,浅水区水温居高不下,底栖生物盗饵猖獗。水温高鱼活跃,摄食行为积极主动,但过高则有害无益。相对而言,夏日里早晚两个时辰比较凉快,厌食的鱼群纷纷出洞觅食,可抓住时机钓之。钓饵以半干的盐渍饵为主,能抵御底栖生物的蚕食。盐渍红沙蚕、青沙蚕柔韧耐用,不宜**,携带方便,是最好的钓饵。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秋风萧瑟,燕雀南飞,海水开始回落,鱼群也进入储蓄越冬体能阶段,摄食强度近乎疯狂,老钓鱼谓之钓“抓膘”。由于秋季是鱼群越冬前体能补充的重要时期,所以对饵食的质量基本不挑剔,只要是能够增加营养,一般是多多益善。以串钩底钓杂食性六线鱼和虾虎鱼为例,可以把两种不同品质的沙蚕饵混在一起使用。具体的方法是:串钩上部1枚钓钩挂活海蜈蚣,而下部2枚钩挂盐渍红沙蚕,这样的钓饵组合将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上钩钓饵蠕动强烈,动感形感兼备,可以引鱼进入窝点。下钩挂盐渍的沙蚕饵,恋钩还腥味突出,且一饵能钓多条鱼而“不下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北方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海边空旷地异常寒冷,栖息浅水区的鱼群结群迁徙至深水越冬栖息地,只有个别耐寒鱼种和海床地势特殊的海沟还有少量“散兵游勇”在为生存而忙碌。寒风呼啸,冰水刺骨,水温已跌过4℃以下,鱼群少有主动觅饵的行为,用饵应当更讲究,以捕捉得之不易的战机。把活的红蜈蚣用精盐略微盐渍,让活虫的体液溢出,质地缩硬即可马上使用。色泽艳红,体腥味浓的饵食必然会令鱼群闻腥而动,落入钓鱼人设下的圈套。因冰冻会使活沙蚕冻伤化水,没韧性易脱钩颜色差,所以不提倡用活沙蚕来垂钓,这仅是笔者个人的观点,信不信由您。
  使用饵料鱼种的关系“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情。”鱼种不同,摄食行为各有特点,对钓饵的品质要求有喜有恶自然合情合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鱼吃一方饵,正所谓好(hǎo)吃不如好(hào)吃,所以即便是海钓“万能饵”的沙蚕类,对鱼群的**同样也存在着大小强弱之分,不可一概而论之。
  六线鱼和虾虎鱼是本地最常见的近海鱼类,传统的底坠串钩远投钓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垂钓手段,沉落海底静止不动的钓钩上,只要挂有上述四种沙蚕中任何一款,过不了多长时间,鱼群就会团团围着钓钩争抢。星康吉鳗虽然属于凶猛肉食性鱼类,但摄食习性却天生的谨小慎微,只有确认攻击目标无危险,才会放心大胆地进食。钓饵用鲜活的红沙蚕,钓钩隐蔽性良好,成功得手的几率便会增加许多。
  鲈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种群分布范围广,常结群栖息觅食,用底坠串钩远投钓法却难有建树。如果采用浮拖钓,把红沙蚕饵的运动强度人为地提高,鲈鱼则会跟着追杀饵钩,钓获倍增绝非夸张。许氏平鲉食性凶猛,在浅水和静水中吃钩谨慎,很少会对钓饵群起而攻之。难道是钓饵质次味差,不对鱼群的胃口?非也!依笔者的经验,真正的原因还是钓饵的形态不够逼真,致使鱼群对美味视而不见。通过实践,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或是水深流急的深水区用沙蚕饵拖钓,许氏平鲉一改腼腆的吃像,如同中魔般地攻击饵钩,可见钓饵的形态对垂钓效果影响之大。
  钓饵使用还应该考虑到对象鱼的口裂大小,垂钓鲈鱼、许氏平鲉和星康吉鳗等大嘴鱼用粗大的钓饵无妨,反之钓石鲽、河豚、小黑鲷和绿鳍马面鲀等口型如豆粒大小的鱼类,再用卷烟粗细的红沙蚕或青沙蚕做钓饵,不至于当“空军”笔者相信,但钓得钵满盆满估计是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