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须区分季节、风向和地点,要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饵窝所以能够聚鱼,是因为诱饵在水中散发某种鱼类所喜欢的气味。
静水里,在无风浪的条件下,这种气味的传播并无一定方向,是缓缓地向四周扩散;而在有风浪的情况下,这种传播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向着顺风方向迅速传播。如果下风处鱼多,集鱼就多,鱼群会循味顶浪而上,聚到窝点;反之,下风处无鱼或鱼少,饵窝就不能直到较好的聚鱼作用。(椰子注:如果你坐的位置风吹脸,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下风处;如果风吹后脑勺,这个地方就是上风处)每个钓点两侧的水域宽窄往往不同,一般说来,水域宽阔一侧鱼大且多,水域窄的一侧鱼小且少。
因此,打窝必须对季节、风向和地点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后再打。
春季,下风一侧为宽阔水域的侧风一岸打窝效果较好。白天鱼群大多聚于深水边沿的浅滩处,在侧风一岸打窝,诱饵的气味就能随着风浪,顺着边沿的浅滩传得很远,会引来大量鱼群进入窝点。另外,在春季打窝,窝点打在水草、木桩等依傍物体的下风一侧效果好,原因是物体阻挡风浪,使其下风一侧的水体相对稳定,造成鱼群久留的条件。
夏、秋两季,鱼多在深水中,因此饵窝打在下风处为宽阔深水的一岸效果好,侧风一岸效果差。
第二,应该在调试好水线,选好了钓点,并将钩投入钓点之后进行,这样才能把窝打得准。
第三,掌握好诱饵在水面上的落点。打窝不能完全根据水面上鱼漂所在的位置来进行,否则造成窝点偏差。另外,饵团或抛过了钓点、或正落于饵钩上,也都对垂钓不利。
为什么正好落在饵钩上反而不利呢?这和鱼的摄食习惯有关。饵团入水后,很快被水泡开,散摊于水底,没多久,就会扩散到较大的范围。如果是一次投几个饵团,其范围就会更大。
这时,鱼小心翼翼地从边缘开始往里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钓饵的地方,也就吃饱了。因此,饵团正好落在钓点不好。那么,饵窝应该打在何处呢?最好是打在钓点的内侧(即近岸一侧),距离饵钩半尺到一尺远处。这样,当饵团在水底扩散后,能使饵钩正好处于饵窝的外侧边缘,容易被鱼发现。另外,让饵钩处于饵窝的外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当鱼群聚到窝点时,往往是大鱼在外侧(大鱼比较狡猾,总是同人和竿离得远些),小鱼在内侧和左右侧,而且,外侧鱼的密度大。因此,投钩点选在窝的外侧上鱼多,内侧上鱼少且小。
第四,窝不宜过大,更不要在一个地方同时打几个窝。窝打得面积很大,或在一个地方同时打几个窝,可能引来鱼多一些,但不能使它们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钓点上鱼的密度会相对减少。一处窝引来的鱼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不能让有限的鱼分散在较大的范围。
第五,打窝后不能急于垂钓。这是因为鱼进窝有一定的过程。一般说,春秋两季,鱼大量进窝约需半小时左右,夏天约需一二十分仲,冬天则需一两小时。如果不等鱼大量进窝就钓,容易惊吓鱼不敢进窝,尤其是惊动了头鱼不敢进窝,那就更糟糕。羊群里有头羊,鱼群中也有头鱼。如果头鱼不进窝,多数也不会进窝,就是已经进窝的鱼也会很快离窝的。
因此,必须等头鱼进了窝,放心地大量摄食时再垂钓。怎样判断头鱼和鱼群进窝呢?鱼群中头鱼发出的声频是很高的,当头鱼进窝后,鱼群便纷纷进窝,在头鱼的指挥下抢食食物。如果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水面波纹和鱼星,也能够判断鱼群是否进窝。鱼群进窝后,水中出现鱼星和许多细小的气泡,水面波纹也发生异常变化。总之,只要留心观察,一定能够判断出鱼群是否进了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