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都会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鱼的活动机能和摄食伏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春秋两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春季,大多数鱼类繁殖生育,产卵前后十分活跃,因而食欲旺盛;秋季温度适宜,鱼儿活动频繁,摄食量大;秋末鱼儿准备过冬,需要在体内储存足够的养料,非常贪吃;而夏冬两季则属于垂钓的淡季了。夏季除少数喜热性鱼类食欲旺盛外,大多数成鱼食量减少;至于冬季就更不待说了,绝大多数鱼处于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的冬眠或半冬眠状态。
春季大约从惊蛰开始,气候逐渐变暧,水温相应上升。在这水中煎熬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开始活动觅食。不过这时的气温还低,鱼儿活动的范围较小,一般只在中午前后的几个小时,在向阳、较深的水域活动。到了清明前后,气温明显转暧,水体中的水草丛生,水生物大量繁殖,这时鱼儿纷纷游向水草丛生、1米左右的浅水区域觅食,并准备产卵,此时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垂钓旺季,从早到晩全天都可以钓。但在北方,由于气候与季节错位的原因,春天姗姗来迟,这个旺季大约要比长江以南滞后1个月到1个半月左右。
夏季日照强烈,气温高,中上层水温也高,鱼类大多潜入深水层或荫凉处活动,摄食量也相应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鱼儿在春季己完成交配产卵的任务,产卵后又大吃了一阵子,身体己经复原,吃得比较肥壮;另一方面深水植物生长繁茂,水域中天然饵食增多,故对食物的需求量也相对减少,一般进食不多。这时成鱼处于繁殖后的休养生息时期,比较喜欢摄食一些鲜嫩草茎"换换口味"。但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鱼,情况却不同。它们需要长身体,故不停的摄食。所以,钓上来的多是这类中小型鱼。
总的来讲,夏季仍属于垂钓淡季,钓获量少得多,尤其是中等以上的大鱼不大容易钓到。但在初夏,少数鱼还在产卵,仍有利于垂钓。且初夏气温多在15--28度之间波动,这个温度对鱼类还是很适宜的,尤其是早晚,气候凉爽宜人,鱼儿游动觅食活跃,适合垂钓。但初夏中午气温偏高,鱼儿大多躲进深水层栖息,除少数鱼类如鲤鱼、鲢鱼外,很少吃饵。
秋季,天高气爽,鱼儿度过了炎热的夏天,食欲逐渐旺盛。特别是秋分一过,深秋时节,水生植物的茎叶老化,水草枯萎,浮游生物数量顿减,随着气温的明显下降,鱼儿预感到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便大量摄食,积蓄养料准备越冬。这时对于人工投放的饵料特别爱吃,摄食量很大,这是鱼类一年之中第二个摄食高峰期,同时也是钓鱼的第二个旺季。
严寒的冬季,北方天冷地冻,水冷草枯,鱼儿大多潜入深潭或泥层洞穴,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处于休眠状态。要是在北方,垂钓则只有适时破冰了。但在南方,此时气温仍不算太低。在风平浪静的中午,鱼儿仍会游至阳光充足、水深1.5--2米左右的水域寻找食物,只是吃食的动作比较轻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