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战的依鱼情调钓思想,与以往调灵调钝观点之最大区别,就是把着眼点放在调整系统剩余浮力或钩饵状态使之与鱼嘴直接构合的理念上,化人为的灵钝定义为客观的动态趋近意识。
剩余浮力概念问世以来,受到很多钓友的重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是围绕着软硬尾浮标信号对比,和相同尾直径的浮标同调目时剩余浮力究竟是否相同而展开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牵强滑稽,正所谓仁智相争、八方同论。
个人感觉,剩余浮力应用有点像浮标本身灵钝特点,也是个特殊的不确定因素含量极多的变量反应,并非单纯表相。因此表达起来十分不易,很难把它诠译得无懈可击。如状态调钓法中,首先离不开用于状态调控的基本重浮力平衡原理推演,其中浮标剩余浮力在系统牵制力预留方面就有很大的分析空间;而进入实钓后,由综合参数和外界因素所决定的钓系动态特性,及与不同鱼情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应该说,剩余浮力潜含着双重实战内容。
[注:剩余浮力一词,习惯单指悬浮系统经钓组重力平衡后,浮标调目剩余浮力,这一点,大家容易形成共识。而以往所说的钓目剩余浮力,个人感觉名称欠妥。一是容易以感官钓目入手造成判断假象或混淆,第二是该综合力中已有系统之外的池底-线组支撑力参与,已超越浮标剩余浮力解释范畴(这就如同调目与钓目是两个分立概念:二力平衡组成调目,外力介入形成钓目,不能醉论杂谈是一个道理)。因此本人倾向沿用台湾运哥先生[系统残存]称谓,它指实钓系统经浮标、线组、饵重、或底钓池底支撑等多项力因素作用后,最终在钩饵上反映出的与鱼嘴相对应的系统牵制力残存值,此值可正可负]
一、单系统分析:
单系统分析中,针对选定的一套浮标钓组,调目的高低,关联几大要点。
1、浮标上牵引力:
假设:两支一样的浮标和钓组,一支调平水,另一支调全目,则两支浮标的剩余浮力显然不一样。用手指向下压一下标尖,调全目的浮标上浮反弹力明显,而调平水的标,反弹力道很小。因此浮标调高调低,首先决定了浮标上浮力预留大小,它们对钓组的牵制能力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其原理其实很直观,假设针对浮钓或底钓一触一悬状态:调目越高,鱼口拉动系统时需要付出的力量就越大,系统的上浮潜趋势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浮标调高调低,就应与变化的鱼口拉力和系统的上下行运动能力配合起来考虑了。
若结合底钓钓目和系统综合配置来谈,从标讯上同样可以观察出,鱼口小、系统牵制太大,会有下拉不动的感觉;而鱼口大、系统牵制太小,又容易造成一拉就黑标或过多的空竿跑鱼等现象。什么时候才算调钓适度呢?一般鱼情下大家多以顿口干脆,命中率和正吃率较高为参考……调目与钓目的有机结合,变数更为复杂。但系统的残存浮力,与浮标的剩余浮力道理相通,在基本调钓区段内,都是系统牵制力与鱼情鱼嘴相配合的同一思路,及怎样调配系统使更利于信号有效传递等目的。
如:在风浪水流情况下,调目如果过低,浮标上牵引力不足,风线对浮标、钓组的干扰会较严重,水线也更容易弯曲,所导致的是信号衰减。若再加之:水深、线粗、标小,信号过度衰减的后果也许是根本就“没口”了。
再如:乱鱼抢食身撞尾煽,或小杂鱼疯狂捣乱,这种鱼情下如果调目太低,容易导致浮标误动下沉。即使提高钓目加大子线弯曲可达到钩饵状态稳定,但8字环触底之前,母线状态基本不变。群鱼穿梭对铅坠和主线的干扰,也会造成浮标的误动作。
多余的思考:钓界两方对立的“灵钝”理论认识中,结合实战却有一个共同点存在:即双方都认为子线越绷紧,钩饵悬浮状态为最“灵”。而现实中如果调目低,浮标剩余浮力所能牵控饵重的能力必然有限,于是“灵与钝”的说法冲突又出现了!不少钓友因此困惑——调低目,到底是灵还是钝?
其实,作为当年程宁先生[调低为灵]理论基础的锤击实验,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针对浮标所进行的,其给力大小更是固定不变的,人家想说明的只是浮标“调态”越低,单向下行程越大而已。因此我觉得:钓友们在运用理论时,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套用或苛求定义。
2、铅重及系统自重:
单系统,调目越低,配铅越重。调平水时,配铅最多,主线绷紧度最大,信号传导效果应该最好。但这也只是理论上推演的,事实上如上节所说,系统缺乏上牵制力,特定情况下对母线信号传导并无好处;另外,浮标反弹力不足,会弱化信号动感,并丢失许多观察再次鱼讯的机会,所谓万事没有定规是也。
又如,冬季微弱口情况下,鱼张不开嘴,或常常“唅而不动”,追求小标细线钓组成为钓友通论。但调目低,铅则重,相对来讲,系统(铅坠)克服静止惯性,启动越难。可设想:倘若鱼唅钩饵的力度弱到不足以连动系统时,追求低调目“灵敏”状态的浮标,信号源泉从何而来呢?
实际上,系统的一种运用规律我们已经分解谈到:即一旦选定一套钓组后,浮标调高调低,实际改变的还有系统的自重(虽然其差异看起来很微小,但特异鱼情下它却是关键):
①调目越高——配铅越少-系统自重越小,系统较易启动而浮标较不易下行;
②调目越低——配铅越多-系统自重越大,系统较不易启动而浮标却较易下行……
本段分析是否让大家感觉如坠五里雾中了?别着急,咱慢慢解剖:
①中——铅轻、易随钩饵连动(哪怕是摆动、晃动),针对弱口情况来说有利。而“不易下行”,是指浮标调目高、回弹性强、不易被大幅下拉的意思。但调目高,浮标却有启动较快、跳跃动感强烈(较活泼)的优点。
②中——铅重、不易受外力启动,也就难以连动浮标。而浮标调态低“较易下行”,只是一种待发趋势,如果没有铅坠的牵动,它是有劲使不上的。而较易下行的同时也预示着浮标回弹能力不足……
随着咱们“触”到的各项细节越多,依鱼情调钓的理念似乎越来越清晰化了!即任何钓组没有固定不变的调钓法典!深入理解原理,外加经验指导,依鱼情而变才是根本道理。
3、表面张力及系统综合参数:
标尾越粗,受表面张力影响越大,浮标运行阻力越大。当今的标尾上细下粗的锥形尾居多,张力显着时,根据鱼情折中取舍为好。假如纯为轻口鱼情尽量放大信号行程角度考虑,则标尾越细的浮标越容易实现。
钩饵相对越重,对系统平衡牵制作用越大,状态越稳定,从某一侧面(鱼口较爽时),也可作为相对减轻晃口机率之参考。但钩饵越大越重,吸入不利和易警觉性,又是反向矛盾......钩饵越轻越小,钓组越不稳定,非入口干扰水流就容易带动很轻的钩饵引起浮标误动作。有口频繁空枪,除调钓不适外,多数钓友可能会从钩饵大小、入口难易方面考虑;但其中是否存在着钩饵过轻、系统不够稳定的因素呢?...总之,钩饵轻,易吸入;钩饵重,较稳定。鱼情不同,相对把握,但都与系统牵制力大小和信号反应幅度相关。
其它:主线越细越柔软,越容易绷直,利于信号传导。但主线不宜有过度的拉伸性,否则会影响状态判断和强度系数。子线细软,利于静态吸入,但不利于完整动态下摆,针对鱼情钓法合理选用为好。子线长短,同样是系统灵敏度可控变量之一,如:有信号空枪,虽然因素多多,而通过提铅变相加长“子线”,减慢动态下摆时间,延缓定讯传导时间,或可达改善目的;反之亦然…
…以前有钓友说:“圆柱形等直径标尾的浮标,调8钓8与调2钓2,钩饵状态一样,因此系统灵敏度也一样”。此问题,通过如上分析,大家都能判知正误——剩余浮力不一样、铅重不一样、母线张度不一样、系统自重也不一样、信号效果能一样吗?
二、变系统分析:
1、系统重心:
硬尾标换成同直径同长度的软尾后,系统总重并没有改变!同调目时,硬软尾之间的“自重差”,相当于被改嫁在软尾系统的铅座上了!实际改变的是系统的重心!
道理相同的还有同体积同标形而不同材质密度的两支浮标及系统,相对而言,系统总重不变时:
①系统重心越低(浮标自重越小-浮力越大)——配铅越重,系统较不容易启动(坠重不容易启动-标轻不容易下行),即系统较“稳定”!
②系统重心越高(浮标自重越大-浮力越小)——配铅越轻,系统则较容易启动(坠轻较容易启动-标重较容易下行),即系统较“灵敏”。
上述分析,把系统分开两处而谈,是迫于解析目的。实际上系统是个整体,之间虽属软性连接,但加以宏观对待,也同样能够参研其中道理。系统重心越高越容易受外力启动的分析,居于客观,但并不是说浮标自重越大,系统越容易下行就越好。相反,浮标自重越小信号越活泼、配铅越多母线张度越大,利于提高信号传导效率... 因此一切处于相对之中,重要的还是结合鱼情,有思考、有针对地合理运用。
不同标号的浮标,有与上相近的原理。
①小号标-标体小-水阻小-浮力小-配铅少,系统较容易启动——“灵敏”;
②大号标-标体大-水阻大-浮力大-配铅多-线组张度大-信号传导真实,系统较不易启动——稳定。
结合鱼情自由取舍,应是许多钓友的共识。
2、浮标材质标形及自身特性差异:
不同材质的浮标:由于密度特性差异,信号特点不同。以前说,芦苇标较贼!信号夸张,“虚口”多。孔雀羽(尤其是去皮孔雀羽)浮标,实口率高,比较稳定。而巴尔杉木浮标,介于前二者之间……这是从材料性质表现上的早期说法。
浮标制造中,“浮力”与自重的配比是很关键的。塑料空腔标浮力最大,但许多钓手大概不会选用它,因为它自重太轻,该动不动,不该动时乱动,稳定性和下行能力太差故也。早期芦苇标之所以有较“贼”的名声,我想其“内容”空泛、自重过轻是一原因。且芦苇皮与瓤之间的密度差异很大,非均质...这就难怪芦苇标有点类似塑料空腔标的特点了。相反,假如用水曲柳或硬杂木造一支浮标出来,因自重过大,其“呆”性难免,很可能拉下去半天浮不起来......好一些的浮标,自重和浮力配比应该很有讲究的,这关系材料等级,漆层质量等等。因此,“浮力”与自重(浮标自身上下行特点)的“度”把握,是浮标性能关键。
“自重轻的浮标较灵敏”是许多钓友的一种普遍认识,它所指的是浮标自身的信号特点。自重轻、回弹力强、启动快、跳跃感强烈(非指下行幅度),也是“灵敏”的另一种说法。比如在冬季大棚弱滑口情况下,同样的系统配铅启动条件,浮标因自重轻可以做到标体更小、水阻更小,以达到使系统更灵敏的目的。
但本篇中——同体积的浮标自重轻的较不易破水下行、系统重心低较不易启动的分析,是从系统启动外力角度而谈的,与浮标本身的感觉灵钝不是一回事。或者换句话说:假如“浮标越轻越灵”的说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么钓界有关同条件的“软尾标较稳定(自重轻),硬尾标较灵敏(重)”的公论又不好加以解释了。所以,“灵钝”二字比较容易迷惑人,因为看点不同,标准不同。
标形不同:信号特点各异,适用于不同钓组不同钓法。尤其是新款各形硬尾浮标,如今可说是五彩纷呈,争奇斗艳。“软尾玩的是原理;硬尾玩的是钓法”这句话诈听起来云山雾绕的,但仔细琢磨却非常在理!比如现今流行的节奏钓法,和主抓降讯的动态钓法,硬长尾短身降速较稳的浮标当属首选!用长身软尾浮标虽然也能玩,但降讯行程快而短,掌握起来有难度,命中率也不易把握。再如,标身两头锥的硬尾浮标,水阻小,下行上送都相对容易,尤其下行速度很快,用于底钓弱口效果明显,这些都是硬尾标在不同钓法上的选择优势。而若论底钓专抓实口成功率,依原理准确调钓方面,软尾的优点则又相对突出。
浮标重心:是继材质选择、自重配比、标形钓法用途而外的另一项浮标灵魂要点!在有关文章分析中本人已陈述过浅显认识:即重心高低,不仅影响浮标翻身快慢,重心高信号活泼,重心低信号稳定,应是浮标最基本的内在特质。但重心允许范围却是需要有严格界定的,若盲目超越某一限度,该标将失去灵魂。
三、综合运用:
1、浮标固有[承载浮力]不同,导致系统动态差异:
(注:浮标的承载浮力即指大家习惯所说的引号“浮力”,非排水浮力概念。)
尾直径相同的同款1号和5号两支浮标,组成两系统后,调钓同一目数,浮标静态剩余浮力相等,底钓钩饵状态相同。但鱼拉动两支不同号数的浮标所组成的两个不同重量的系统,所付出的力量肯定是不同的。因素有——
两标体积不同-水阻不同;
两标[承载浮力]不同-配重不同;
两系统自重不同-启动外力不同;
两线组粗细若同-张紧度不同-信号传导效率不同-利用场合不同,等等。
以上分析,简单直白;但联系实战运用,却又比较难说了,需要原理上的思考和实战中的积累。系统动态分析表明,剩余浮力还牵涉着不同承载浮力的浮标及系统参数配置等方面较为复杂的连带关系!也就是说:调目剩余浮力相等的浮标(随处可遇),它们静态状态调控的能力和方式是一样的,但其系统的动态潜能和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
2、举几个例子:
①小标配细线,众所多知:为什么小标不配粗线呢?原因很简单,标小坠轻,拉不紧粗线组,信号衰减。当然,鱼口大开的时候怎么配置无所谓,小标用粗线也许照样“扑扑”的口儿。但鱼口较弱或风浪水流特异条件下,母线如果丧失传递功能,等“口”难矣。
②轻弱口用小标:为什么用小标?小标配铅少,系统轻、“灵敏度”高容易启动,能尽量放大信号。若用重坠大标,鱼入口拉不动系统,那只有等吐口喷口或死口了。
③鱼口大而乱时用大标:大标重坠到位快,抗干扰、系统重、信号相对稳定,可减少空竿或加快钓速,且便于控层。
④深水调高目或用大标:水深线长信号易衰减,若用标较小可适当提高调目,不行换大标……
⑤高密度猾鱼:钓法不同,系统配置也不同。即可凭观标经验用一般线组专认一口。也可用大标重坠快速穿层只关注近底实口。当然还有许多其它招法,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钩重饵重决定状态,浮标线组决定动态,结合鱼情理性调钓及系统综合运用,算是技术上的一道门槛。本文尽量从实战角度,粗谈个人浅显认识和体会,谬误处难免,诚望钓友包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