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慢行好钓浮

  抛钩后先是躺着向前滑行, 然后在铅坠以水线为半径、漂座为圆心划出的下行弧线接近45°时,鱼漂翻身而起。随后,铅坠继续向鱼漂的垂直位置靠拢,当运动到鱼漂的垂直线上时,铅坠变为向下垂直运动,于是停滞的鱼漂开始下行…… 这是受启于郅辽《杨氏“铅重关节”理论》 (见《<钓鱼专刊>百期精选》第149页)一文中引述的台湾钓技理论作出的推断。称推论而不敢盲称理论,是因为铅坠的水下运动还包含着许多环节,而实践中我们只能从看到的现象去认识鱼漂和钓组,难免会有所遗漏。
  例如,掌握悬坠钓法都是从搓饵底钓开始认识鱼漂的,两饵一拖一触,鱼漂的基本状态就是调4钓2。在鱼漂造型、结构、材质、漂尖长短、粗细和重量发生变化之后,还抱着调4钓2不放,是不是有点太固执了呢?拉饵出现之后,集中在小鱼上的速度之争受到广泛关注,但着眼点不同,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景。可山还是那座山,是不会因为人的认识不同而改变的。
  从搓饵钓底到拉饵钓浮,高手可以一步跨过搓饵钓浮,但一般钓鱼爱好者就不行了。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鱼漂一站直就是齐漂顶,有人说,这才是适合打浮的鱼漂;又有人说,中腰粗两端尖的短身漂翻身更快。窃以为,鱼漂自身的语言特点好掌握,可是鱼情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受饵重牵制,即使是专为打浮设计的鱼漂也会经常出现正常动作不中鱼的情况。钓浮是两饵离底,但上层鱼和下层鱼的活动习性不同,又因钓饵大小、子线长短软硬等制约因素的存在,就算摄饵都是一口吞,反映在漂尖上的动作也不会完全一样。用同一支鱼漂作拉饵和搓饵钓浮对比,我们会发现:
  1.轻饵多截口,重饵多黑漂
  饵轻,鱼漂的下行慢,鱼容易把饵截住,漂尖还没有到钓目就出现停顿,鱼漂翻身越快,停顿越不容易体现。搓饵的重量大,鱼漂调得高,甚至要调漂顶出水,因为调高钓低才能实现鱼漂浮力与钓饵重量的平衡,但这一平衡要在钓饵摆动到鱼漂的垂直位置时才能出现,所以两饵在鱼漂下行前的速度加快,有些鱼是截不住的,但鱼会追着钓饵的下沉,到它定位后再咬钩,这样黑漂鱼讯就多了。
  2.鱼漂行程长,截口鱼讯多
  拉饵钓浮既可以用空心漂尖鱼漂,也可以用实心漂尖鱼漂。搓饵钓浮,小规格空心漂尖鱼漂的浮力不够,所以都选择加长实心漂尖鱼漂,然而其中隐含着翻身快也要争取截口鱼讯的奥秘。从调目到钓目,实心漂尖下行7~9目,凡此过程出现停顿都是鱼截口;空心漂尖下行3~5目,行程短了,鱼截住饵的机会就少了。不过,在水的吸附作用下实心漂尖翻身迅速,软管空心漂尖翻身慢,如果抛钩就有鱼讯,后者就占优了。
  3.两钩摆幅小,升降慢提竿
  有这样一说,鱼爱吃活食,子线长、摆幅大,钓饵常处动态。但拉饵让人困惑,子线摆幅越大,信号变化也大,漂尖大起大落却很少中鱼。同样动作在搓饵钓浮时却可以放弃第一信号,等着第二或第三信号照样能把鱼钓起来。搓饵重,鱼漂下行快、摆幅小,两饵到位后子线并立,如果鱼吸了吐,吐了吸,不提竿,一颗饵吃掉了鱼会吃另一颗饵。拉饵轻,容易晃动,不猾的鱼也会因提竿惊扰而敏感起来。
  4.两钩差距大,鱼漂下行稳
  拉饵的两钩差距约3个钩高,遇较大鱼时一钩挂鱼嘴一钩刺其它部位的概率极高,虽然鱼不容易跑掉,却给子线留下了隐患。搓饵钓浮的对象是成品鱼,把两钩距离放宽到4~5个钩高,这样两钩叉开,短子线的上饵定位后制约了下饵的摆动,鱼漂继续下行不出现停顿,鱼袭饵就不会有让人措手不及的大斜漂。同一支鱼漂,让它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地往下沉,是为了获取更多鱼讯,但规范漂尖动作就得在匀速下行中寻找。
  鱼漂下行的快慢,在拉饵和搓饵钓底时或许无关紧要,但搓饵钓浮就得重新认识。若以为这支鱼漂适合打浮,拉也是它,搓也是它,就难免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