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标产品花样繁多,制作浮标的工艺也是很简单,将孔雀翎或芦苇剖开、再一片一片用刀削出需要的形状,然后合起来,插入现成的玻纤棒再用胶粘住就差不多可以了,远远没有看上去的复杂。尽管如此,有的浮标一翻身就站稳了,有的却摇摇晃晃把应该表现为向上的鱼讯过滤了。最好的浮标应该是在造型、脚和标尖的关系上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早期的浮标不管标身采用什么材质、不分贯通与不贯通,都是一律用玻璃纤维棒作标脚,按照调4钓2、搓饵钓底来认识它。现在现在,我们可以因为浮标标脚的长短、粗细和轻重去判定它适合哪种钓法。标身太长,会使钓浅受到限制;玻纤标脚细和软会影响浮标翻身;标身浮力与重心失调,会造成动作的夸张或隐蔽。
浮标的材质更新经历了芦苇、通草、桐木、塑料、孔雀翎、EVD发泡材料和巴尔杉木后,已是山穷水尽,很难找到更好的材料了;创新也创不出再多的花样来了。还好,钓手选择什么标尖的浮标是以鱼情为出发点的,并因操作习惯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倾向。在标身、标尖不断有新的亮点出现的同时,标脚革新是悄悄进行的。首先玻纤棒被碳纤维棒所代替,是因为前者不能做得太长,而碳纤维轻、硬、挺,配合短身打浮标的需要可以把脚做得很长。于是其次是竹签脚崛起,出现了以标脚配重和重心下移参与浮标运动的新理念。由此,标脚不再是插入浮标座与钓线连体的简单概念,而是改善浮标功能、规范和形成不同下降速度的重要元件。
我们需要浮标的上下纵向运动来告知我们鱼的信息,而浮标的左右横向运动则是对钓鱼人的干扰信息。然而,不管我们怎么避免,水流造成的摇晃总是客观存在的。判断哪支浮标的稳定性强,就不能离开它的脚。标脚用什么材料以及插入标身的深浅都会对浮标的运动产生影响。